山水,永远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7-11-18 15:52:05

作者:宝藏杂志 小君子

前两天,去故宫看了个画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其中的《千里江山图》被誉为:2017年最值得一看的画作。

https://gss3.bdstatic.com/-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180%2C5%2C5%2C180%2C60/sign=fcaab5690b55b31988f48a2722c0e943/a8014c086e061d955912ce507af40ad162d9ca06.jpg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链接查看原图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十幅传世名画之一,100年里,只展出过4次。前后足足排了3个小时的队,终于一睹名画风采。平日便是如此,国庆长假排队时间估计得加倍。《千里江山图》长11.9米,山峰绵延,烟波浩渺,其间点缀屋舍村落、临溪草阁、寺观楼阁、水榭亭台,长桥卧波、道路相通。并描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等人物活动。

 

 

 

丰富的细节随着山水起伏,最终汇成一个壮观的场面,让人震撼。每个人在画卷前都不愿挪步。除《千里江山图》外,整个“青绿山水画特展”还展出多件国宝级藏品,系统梳理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对于全面理解山水画的概念以及中国艺术精神很有助益。

 

 

 


                                             展陈用山石点缀

 

其实,大多数国人心中,都有种山水情怀。源于诗人对山水田园、桃源隐逸的吟诵;画家对自然山川、山居渔隐的描摹;哲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山水与人生两相融通。

 

老子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庄子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观。

自然山水,被纳入哲学范畴,并孕育出山水美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思想和审美。中国人的山水情怀,被不同的艺术载体继承和发展着,呈现出对于山水的永恒追求与眷恋。山水诗词、山水图卷、山水园林,这些都与赏石文化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山水审美在赏石艺术中深沉回响,与山水文学、书画、园林遥相呼应,又一脉相承。

 

千山万水,千岩万壑,怪怪奇奇,莫得知其所以始,而亦莫得知其所以终。

 

案头山水,方寸之物,却奇巧万状,峰峦耸秀,山水浩荡,化作清幽天地,将人们从闭塞的空间带往无垠的旷野。

 

四时之景,山水烟岚,四时不同。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无论是春山之明媚、夏山之茂密,还是秋山之绚烂、冬山之静穆,都让人感到自然的生命力,让人欲畅游其中,亲近自然。

 

行旅游观,景与神会,象与心融。置于闲雅、幽静的山水间,以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心游物外,逸趣横生。

山居渔隐,隐逸山林,陶然自乐。古语有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山居、渔隐是很多文人雅士的梦想和追求。隐逸山水,体会山野林泉之致,人与木石性灵交融。忘却尘俗中的无奈与失意,内心得以洗涤,融情于山水,陶然自乐。

 

仙境桃源,受道家文化影响,名山被认为是神仙的居所,体现了士人对世外仙境和桃源的无限向往。

 

我们对山水充满依恋,执着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当目光落在山水景观石上,恍如置身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徜徉于千山万水、古木秋林间,可“澄怀观道”,用山水滌除心胸之垢,进入平和无我的境界。可虚静畅神,通过对山水石的静观达到超功利的审美愉悦,拥有幽闲平和的虚静情怀,在优游玩味之中得“畅神”之乐。
 

山水,在国人心中始终是精神家园,是生命的安顿之所和归宿之处。

506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5312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