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广记连载(一)

发布时间:2017-04-20 14:14:15

石林广记一

六请巴尔扎克

2014年年底,我和江先生去福建华安淘石。

徐州起飞,厦门落地。当地朋友接机,驱车前往华安,途经漳州进了天福园市场一家石馆。扫描中,我看到角落里的一块人物石,不仅与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神似,而且还生出了嘴眼。

九龙壁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的法国文学家,他的雕塑有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罗丹做的巴尔扎克像。早年间,我在《罗丹艺术论》一书的图片中看过。后来我到法国罗丹艺术馆看过实物,一直都认为这是一件极具震撼力的作品。据说,这塑像做好大样之后,场地漏雨,造成泥样出现部分垮懈,这样反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神韵。


罗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像

这是一块九龙壁,又称华安玉。硬度很高,能达到摩氏七度,生成这种形态着实不易。面对这块石头,我反复审视,看到眼嘴中有细小的共生的石英质小颗粒,确认这是一块自然形成的人物石。
提出购买,但店主说石头是一位朋友放在这里的,打了多次电话未联系上石主,只好离去。
一周后,又来。但店门没开,等了一个上午。店主来后又帮助联系,依然没有结果,理由是石主在美国,很难联系。无奈,只好委托陪我们的厦门朋友阿西,抽空多来看看,争取买到这块石头。
返程后,同行的江先生问,为什么非要这块石头。我说,你去查一下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他查后打来电话说,神似。

雕塑家李本华为此石画像

之后,厦门的朋友阿西先后去了三次漳州。只是,或店门不开门或联系不上石主,均告无果。
一年后,闲谈中,我与一位朋友提及此石。这位朋友说,恰巧明日他去厦门,可以试试去找这块石头。过了三天,朋友发来彩信确认石头。一周后,我手捧这尊六请才来的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大喜过望。


石林广记二

网购

十年前,每天晚上8点,我都会坐到电脑旁,在网站的交易区翻看抢购长江石。如果有饭局,能推就推。推不掉,吃到中途脱身就跑。

买石的程序是,看中了就打出石头编号上传,如能抢到,把石款和运费打到卖家账户上,对方通过物流发来石头。

一天,一眼就看中了一块石头,红色的歪脖树下,依偎着两个红色的小人儿,画面布局很好,非常有意境。立即下手,但还是没抢到,接着我在网上与抢石成功的石友联系,询问他是否割爱,但对方一直没有回应。


只恨自己手慢,只恨自己设备太差,懊恼之情无以言表。当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满脑子都是那块石头。
次日一早,我又在网上联系买主,但依旧没有回应。无奈给网上卖家打电话,请他帮助联系。好在与卖家在网上交易了几年,比较熟,两天后,他告诉我那位石友的电话号码。
联系上后,那石友坚持不能转让。说是难得碰上这么好的石头,留着自己玩儿。经过几天的协商,那石友终于松口,同意以高于网上标价十几倍的价格转让。
终于,网页上那块石头的图片上方,买主的位置,换成了我的网名。

石林广记三

汗血马

5月的哈密,天已经很热了。

一天下午,我和上海的一位大家李先生走在天山南路上,这是哈密的奇石一条街。店铺有的开门,有的锁着。没开门的,估计店主下戈壁滩捡石头去了。
走进一家店铺,屋里显得空荡,货架上的石头寥寥无几。墙角地上,有一块满是尘埃的石头,我拿起拂去尘土一看,是块马形石。问价,也不还价,立刻交易成功。
出门后,二人再仔细观赏,这是一块巴掌大小的风凌石,马耳立起,嘴巴微张,头部的比例和结构都很合理。风凌石是硅质岩,质地好硬度高,需经亿万年的风吹砂磨才能出此形状。

二人如获至宝,那心情,你懂的。



李先生提议去饭店庆祝一番,我却要拎着酒菜回宾馆房间,这样可以打赤膊,可以穿拖鞋,抒情。
酒喝干,再斟满。对酒当歌,唱起了骏马奔驰保边疆,唱起了马儿啊你慢些走……
喝到抒情处,看到马脖子上有一抹红色,趁着酒兴,二人为此石命名为汗血马。汗血马是一种世界名马,因奔跑后皮下会渗出红色,所以被称为汗血马,汉武大帝就曾为之倾倒,称为天马。至今,仍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只送不卖,只送公不送母。

石林广记四

长相思,摧肝肠

快二十年了,只要一想起一提及这事,还是觉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还是想顿足捶胸。

那年春天的银川石展上,我在一位左旗朋友的摊上,淘到了一块令人欣喜若狂的石头。
这是一块玛瑙。拳头般大小,通体洁白润泽,内部是一个空腔,应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内有气体所形成。外部非常具象,非常精准地生成了一个肥嘟嘟很饱满的猪形,而且有耳有嘴。在应该有眼的地方恰有一个尺寸合适的孔洞,直通内部的空腔。既形似又神似,真正的形神兼备。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得此美石,我拿到所熟悉的左旗和哈密的朋友的摊位上去炫耀,狠狠地风光了一阵。
人生得意须尽欢,但得意却真的不能忘形。回到宾馆,观赏当天得到的石头,但恰恰少了那块最得意的玛瑙猪。我觉得天旋地转,痛不欲生,赶快回到石展上去找。问了所有该问的人,回答都是不知道。
玛瑙猪从此泥牛入海无消息。
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想起这块石头。但只要一想到这事,就得赶快强迫自己转移思绪,努力去想别的事情。否则就会出现李白句子中“长相思,摧肝肠”的惨状。

这段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可配,上一块当年同在银川石展上得到的沙漠漆吧。




石林广记 五

赔来的女人

作者:陈东明


2003年冬,一个星期天。我和两位石友照例下乡去“扫荡”。
丘吉尔说过,当你坐在炽热的火炉上,一分钟就像两小时。你和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两小时就像一分钟。淘石是很愉快的。不知不觉间,已到了下午2点,饿的撑不住了。该吃饭了。但那时灵璧的村落里,几乎没有饭店,只好用老办法,找个避风向阳处,用车上的开水冲一杯速溶咖啡,吃点面包饼干了事。
之后,又去一个村子,准备取回上次买好未带走的石头。那是一块椭圆形的石头。长度四十厘米,厚度和高度都在三十厘米。通体是黄色,但间有青色层理。石皮沧桑,石形饱满厚重,从顶到底有两个孔上下贯通。粗看平常,细看颇有几分禅意。谈好价,交完钱。但由于车上石头已满,只好约定下次来带走。
到了这个村子,走进这家农户。看了两遍,没找到那块石头。把石农喊过来问,那人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出石头被他卖了。自然是一顿训斥。说他不守信用,见利忘义。
那石农自知理亏,不论怎么训,他只是低头不语。要解决问题,退钱自然是最便捷。但那石农却不想退钱,提出再挑一块差不多的石头来赔偿。毕竟打了多年交道,算是熟人,不宜撕破脸皮,我同意了。

但看遍了他货架上的石头,没有一块能入眼的。再仔细看一遍,仍没有相中的。转到另一间屋,看到摞起来放杂物的纸箱下面,垫了一块石头。取出来看,这是一块紫红色的彩石,中间恰恰出了一幅女人的图案。



石农把这石头抱上车。分手时,还给他一句临别赠言,你再敢不守信用,就扒了你家的屋。
那人只是笑,我们挥手告别。

石林广记 六

高 手

        
武先生是位高手。藏有不少好石。例如他有一块命名秦俑的人物石,是精品。他属虎,酷爱收藏虎形石。
他有个致命的问题,不稳定。有时颇有见地,语惊四座。有时却犯糊涂。就像他开车,有时记路,有时不记路。
一日,他与一位朋友结伴下乡淘石。在一石农家,看到一块石头,朋友告诉他,务必拿下。他看了半天后,将信将疑与石农讨价还价,最后成交。

回到家,石头卸下放在屋当间,他又蹲下反复审视并发问,到底看什么。

武先生的老母亲正背对大家,坐在矮凳上,烙烙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平时不喜欢石头。看到儿子在屋里放的石头,她烦,嫌碍事。

这时,老人家转过身来,漫不经心的看了那块石头一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不是一只老虎吗?”然后转过身又烙她的馍去了。


慈母点题,儿子茅塞顿开。惊呼“是老虎,是老虎。”

于是,这只虎被收入武先生帐下,至今。


石林广记 七

戴帽子的人

作者:陈东明


十五年前冬天,天冷风大,我和两位朋友下乡淘石。转了几个村子,依然两手空空。返程中,又进一村。一户石农家,大门开着,屋门锁着。我在院内石堆中翻出了一个戴帽子的小人。


天渐晚,久等石主不来。随行人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石头不大,随手拿走算了。二是放点钱拿走石头。两个方案我都没同意。我认为,如果这个戴帽子的小人与我有缘,下次来,还会相遇。返回时,一个车胎被扎了。换上备胎,缓缓回程,很晚才到徐州。几天后,我忙里偷闲,又去乡下,一路直奔那个村子。还好,那个十分具象、比例准确戴帽子的小人,依然静静地躺在院子里的石堆上。


石林广记 八

灵璧淘来大湾石

作者:陈东明


那年深秋,灵璧办了一个石展。其时我在南京开会。散会后,返程绕道去看石展。那时这一带还没有高速公路。午饭后出南京,到灵璧已是下午4点多了。石展规模不小。两条街的路边满是展棚和展位。果然是灵璧石的产地,棚子里摊位上铺天盖地都是灵璧石,基本上看不到外地石种。
天渐黑了。转到另一条街上。看到一处摊位前的地上,铺了一块红蓝条的编织布,布上放了一堆大湾石。石头大小不一,数量不是很多。
我蹲下身去,只一拨拉,就发现一块颇有看点的石头,当时脑子里就为其命名了,叫孕育。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这块石头却着实不简单。石质石皮一流,图案比例适中,具象准确。真的是可圈可点。



石林广记之九
他把华山送给我
        
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哈密的远通市场就会热闹起来。哈密市和四里八乡的石友石农就会聚集到这里,品石赏石,买卖交易。出现在这里的,几乎都是新疆的戈壁石。
2007年5月,我和上海的李荣其先生第三次相约来到哈密。当天,正逢远通市场开市,我和李先生早早来到市场。半天下来,他收获不少,我却没有进项。毕竟他是商家,可以多进多出。我是玩家,只进不出,自然轻易不会出手。
晚上,酒足饭饱后,我们在宾馆品赏他的战利品。有一块白色的戈壁石,质地很好,中间有一道裂隙,上方有一小块疑似人形的变化。我们都觉得有点儿意思。为其命名,两人同时说出,力劈华山。停顿片刻,二人同时开怀大笑。于是,沉香劈山救母的凄美故事,就融入了这块石头。


李先生说,今天你没有收获,这块石头送给你吧。我不要,让他带回上海,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两次三番,见我坚辞不要,李先生说,配好座再送你吧。李荣其先生是安徽人,在上海做戈壁石的生意,在沪太路有一间石馆。他为人热情,聪明又不失厚道。他悟性高,又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对石头的认识和理解非同一般。它既通石道,又懂商道,在经营中,往往会点石成金。那些年,他的生意一直做得很好。
我虽然年长他许多,但我们成了忘年交。每年我都会转到上海几趟,见见面,谈天说地。到哈密淘石,我们住在一起,谈石论道,彻夜不眠。
      那次哈密之行后,过了大半年,我又去上海,照例又去李荣其先生店里品茶赏石。告辞时,李先生拿出了这块配好座的戈壁石。我仍婉言谢绝。但他态度坚决,实在是让人感到盛情难却。
现在,这石头还放在我的案头上。虽然个头不大,但却包含着朋友华山一般厚重的情意。


石林广记 十

绿色的困惑

作者:陈东明


西方有句谚语:年轻人相信很多假的东西,老年人怀疑很多真的东西。

我年过花甲,是个老年人,但愿,我是在怀疑真的东西。

那年冬天,我和江凘先生第二次去福建华安淘石。返回厦门乘飞机前,去了当地东埔的一个玛瑙村。说是村,实际叫玛瑙一条街更为准确。一条两公里左右长的街,两边全是店铺。有的是前店后坊,后边加工,前面销售。铺面里满是世界各地的石料以及加工制品。有巴西的水晶,秘鲁的玛瑙,南非的红石,阿富汗的青金石,马达加斯加的山料水料。

在一个店铺里,我们发现了两块玛瑙切片。奇怪的是,切片凹下去的窝中水晶体居然是绿色的。这种结晶体我们见过白色的,也见过紫色的,却从来未见过绿色的。




是真的罕见之物,还是人为染色的?犹豫了一会儿,我们决定拿下。宁肯错杀三千,不能漏掉一个。如果真是天然的颜色,失之交臂岂不是罪过。

买后继续逛,毕竟心里不够踏实。到其他店铺只要看见有卖玛瑙切片的就问,有切片窝里的水晶体是绿色的吗?回答或是没有,或是没见过,或是没听说过。

后来又把两个切片拿出来给几家店主看。他们回答大都是,如果染色,必须是石头整体浸染,只染其中一小块很难做到。另外从绿色的边界看,很自然,不像有人加工的痕迹。

这么多年了,这团雾一般的绿色困惑一直挥之不去


石林广记之十一

猪圈里的本•拉登

作者:陈东明   

       

那年,杏子黄时。

接连几天,工作量很大,感觉疲惫。喊上司机,开车到乡下看看石头,换换心情。

到了铜山境内的一个村落,进了一户石农的家。常来常往,已经是朋友了。聊天时,那人的老婆已去园子里摘了杏子,去大棚里,采来了蘑菇。我告诉他这些我不要,还是找我想要的吧。

于是开始在他屋里搜寻,在院子里搜寻,在挖石头的塘口边搜寻。结果,一无所获。回来喝水,仍不甘心。贼不走空,起身又到处找。

这时,他家的猪哼哼起来,走到猪圈边,我看见里面角落里有块黄石头露出一角。我让那位石农进去取出来洗洗干净。洗后放在地上,再一看,这不是美国人到处找不到的本•拉登吗。长长的脸,阿拉伯式的包头。

交钱付账,押着本•拉登走人。



石林广记之十二

破碎的山峰

作者:陈东明


2004年8月,我带着十几个人去新疆。到了伊宁的那拉提,天竟下起雨来。气温骤降,冻得打哆嗦。租了棉大衣穿上,在草原上冒雨游览。之后,又坐上越野车,向远处的山上开去。

到了山顶,雨已经变成了鹅毛大雪。下了车,寒风刺骨凉,吹得人打晃。雪也大,刮到脸上睁不开眼。尽管是风大雪急,其他人在车里不愿下来,我还是顶风冒雪地满山翻找石头。终于,我翻到一块三十多厘米的山峰石。应当说,这块石头不算很精彩,但也还能看。作为纪念石,标准不宜过高。

车往山下走。当地的司机不住埋怨,耽误这么长时间,雪这么大,太危险了。

第二天,我们准备在伊宁机场登机返回乌鲁木齐。我把那块纪念石山峰,包好放在行李箱里。过安检时,被告知,石头不能带进机舱。理由是,刀是利器,石头是钝器,都不能随身带,只能托运。我在全国很多地方买石头,都能随身带进机舱。但在新疆,不行。

交涉一番,没有结果。无奈,只能托运。从伊宁托运到乌鲁木齐,又从乌鲁木齐托运到郑州。

回到家,打开托运的纸箱,那块纪念石山峰已经破碎了。

这段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用别的石头代替。


     石林广记之十三

梦回大唐


黄六约我去阜新看玛瑙。我嫌要倒几次车不方便,没去。

 过了一段,他回来了,带回来一批石头,喊我去看。

 看到其中一块玛瑙切片,中间出了一个人物。体态丰满,衣着艳丽,雍容华贵,颇有几分大唐仕女的气度和神韵。画面不甚清晰,恰好又是显出了些许梦幻般的迷离。我为这块石头起名,梦回大唐。



      黄六让我拿去玩。我告诉他,看看就行了,过眼即拥有,何必拿走。
      他小时候乒乓球打的好,曾进过省体校。后来迷上了石头,玩得很专注。几十年了,我们还在一起打球、玩石头。他为人正直、宽容、大度、热情,有点东西就想送给别人。否则,就像欠人家似的。
      七十年代初,他家住在学校隔壁。 一小群男同学,爬墙头到他家。看到没什么款待,就把家里所有的鸡蛋炒出来,给大家吃了。那时的鸡蛋金贵得很,既要钱还得要票。看着同学吃完了,呼啸而去,他很满意。
      他人缘很好。除了小他一些的人称他为六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喊他黄六。渐渐地,他的真名倒被大多数人忘记了。有一次,在球场上,我突然问,你们谁能说出黄六的姓名?旁边十几个人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作答。我正色告诉大家,记住了,他叫黄宏伟。
      二十年来,我们一块跑遍了灵璧和徐州所有出观赏石的村落。去外地看过几十个石展。淘来的石头在仓库里堆得沟满河平。物理学上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们占有了这些石头,相反这些石头也占有了我们。现在,我们老了,面对这些曾经的宝贝,也时常望石兴叹。
      之后的一天,他到我的办公室,拿出了那块仕女图像的玛瑙切片,对我说,这石头还是放在你这里合适。没容我反应过来,他已扬长而去。
      所以,这石头不是我的。是黄宏伟的。



石林广记之十四

赌来的羊


      我一直认为买石头的人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富人。这里包括大款和可以用公款的。有钱可以任性,他们在精品中挑选,只要看中了,价钱不是大问题。二是商人。他们可以大进大出,高进高出,买得也比较潇洒。三是穷人。他们要到乡村塘口、石展石市去砂里淘金,以最低的价格买到自以为有价值的石头。
      淘石尽管辛苦,但是这个过程是很愉快的。如果淘到了宝贝,在心理上会更大程度地获得满足和愉悦。
      十年前的冬天,南京清凉山办了一个石展。我去时,已近尾声。
      一位以前认识的内蒙古石商给我打招呼。他是那种不下戈壁滩捡石头,只是到处收货卖货的人。他面前的七八个纸箱已经封好,准备装车了。我让他拆两个箱子我挑挑。他不愿意,说本来就是统货,收来很便宜,来这里倒“垃圾”剩下的。又被挑了十几天,没什么好货色了。他告诉我,你眼光毒要求高,肯定挑不出你想要的。
      我几天没摸石头了,难受。又是专程来南京,就是想过把瘾。我坚持让他拆。他急了,要和我打个赌。如果我能挑到好石头,当然必须他也认可的,不管几块,都白送给我。如果挑不到符合约定条件的,我就得把堆在地上的七八箱石头全部按市价买走。
      我同意了。他拿来一个板凳让我坐下,搬一箱石头拆开放在我面前。挑完一箱,他搬走。再拆一箱,搬过来。箱子里都是戈壁石,有内蒙的,也有新疆的,但真如他所说,基本上都是“垃圾”。
      有多年练就的功夫,我挑石很快。没拆开的石头只剩两箱了。接着拆,继续挑。突然,看到一只形神兼备的白羊。我怦然心动,呼吸也急促起来。老天啊,居然赐给我这么好的石头。



他也认定是好石头,要送给我。我对他说,这石头太好了,不能送。你开个价,我正常买吧。他不同意,正色告诉我,我们说话算话,说过了就不会反悔,必须愿赌服输。


我无语。这位朋友诚实守信,一言九鼎,令人感动。
      分手时,我往他口袋里塞了一摞钱。他坚决推辞。我告诉他,那羊,是你送给我的。这钱,是我买你那几箱石头的。他接受了,但很快取出那摞钱的一半塞还给我。
      前两年,这只羊去内蒙乌兰察布参加了一次石展。在戈壁石产地,它居然脱颖而出,被评为金奖,并且成为这次展会的会标。


石林广记之十五

父债子还


      早年间在网上买长江石,有几个打交道比较多的人,泸州李先生是其中之一。虽未曾谋面,但经过几年交往,觉得这李先生为人谦和,诚实守信,彼此间相互都很信任。我经常先汇一笔钱到他银行的账号上,在他帖子上订石到一定数量时,他就通过物流把石头发过来,石款从先行付的钱中扣除。
      当时,有一笔钱还没用完,我发现李先生的帖子不再上石头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与他联系。但打电话关机,在帖子上留言也不回。
      一年过去了,我看见网上交易区来了一个卖长江石的新人。他网名与李先生不同,但地址却是相同的。我打电话联系上这人,问他是否认识李先生,能帮着联系他吗。
      他说李先生是他父亲,找他有什么事儿吗?我告诉他相关情况。这位小李先生说,之所以联系不上,是因为他父亲已经病故了。欠多少钱?告诉个数,他来还。
      我愣住了。真的很可惜,李先生当时也就是五十岁左右。我赶快向小李先生道歉,说真的不知道是这个情况,否则绝不会问起这事。人已经走了,就算了。

      小李先生坚持要我报个数字,他把钱汇给我。并且说,人走了账走不了。欠债还钱,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只要我报个数字,还不要任何凭据,就要还钱!我很感动,但也很坚决地告诉她,今后谁也不许再提及此事。



      小李先生不喜欢石头。他只是要把家中积存的石头处理掉,再去做其他的生意。我又在他的帖子中买了一批石头,照价付款。石头运来后,我去取货,才知道小李先生发货时已经把运费付过了。

      过了不久,又一批石头发到我这里。因那一段我没买石头,就打电话询问。小李先生告诉我,是发错了,应该是发往广东惠州的,却不知道怎么发到了我这里了。我付清了从泸州到徐州的运费,重新发货到惠州。惠州的石友我不认识,所以是货到付运费。



林广记之十六

十年起不出好名字

作者:陈东明


       这是一块从网上买的长江石。卖家是泸州何家坝的赵先生。赵先生地方口音比较重,给他打电话听起来有点儿吃力,反而用短信沟通方便些。
       这方石头的画面颇有些看点。收到书里的时候我是这样写的赏析:小沙弥送客,大师兄探身观看。客人是位道长,依稀可见他手中的拂尘,高起的发束。飘逸的背影,仙风道骨,渐行渐远。都是教人向善,都是救人苦难,僧道殊途同归。




       我一直想从僧道深层次关系的角度为这石头起一个相对深刻的名字。但十年了,一直没能如愿。在此期间,我也和多位石友探讨切磋过,但也没起出高明的名字,往往还是在送客、送别这一类的圈子里转。一直自认为,读画面为石头命名是我的强项。但这一次真的感觉到是束手无策了。所以,这方石头被收入书中和参加比赛,用的名字都是送别。


石林广记之十七

消失的塘口
作者:陈东明

     

        那时徐州的毛石市场不在新城花都,在东三环的奇石文化城里。每周星期二开市,灵璧和徐州周边的石农都会来卖石头,很是热闹。

       又逢星期二,一大早上我就来到市场。转了一圈,没看到合适的,就准备离开。到出口处看到新摆了一个摊位,堆着一些红色的彩石,大小不一。我过去看看,与以前见过的彩石不一样,不知产地是哪里,但感觉还不错。于是急急忙忙挑了两块,赶去上班了。
在去单位的途中,我在车上仔细看那两块石头。颜色好,质地好,形状也好,已经算得上是可赏可玩的石头了。红色的石头本身就要加分,石农说的朴素:红黄为贵绿为奇。如果挑选的范围大些,或许就能淘到精品。



       越想越不对劲,叫车子掉头,回到了市场。到那个摊位前,又挑两块石头,并问了摊主有关的情况。
       摊主姓朱。住在离奇石市场不到十公里的关庄。石头是从他们村子不远处的一座小山里挖出来的。挖出来的都是红石头,卖得非常好。原本梦想靠这红石头发点财,只不过一年前,这座小山上盖了厂房,挖石头的塘口都被压在下面。无处再挖新石头,家里剩下的老石头也不多了。
       关庄很近,就在城区边上。几天后,朱先生在大路边接着我来到村里。把他家里的石头翻了个遍,倒也挑中了好多块。另外,在他的一个同学家,还看到两块体量较大、非常好的红色景观石,只不过人家不卖。
之后,朱先生又带我来到他们挖石头的小山上。平缓的坡地上满满地盖着厂房,那些厂房无情、沉重地压在山体上。能挖出红石头的塘口消失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先生那个村落拆迁了,夷为一片平地。


林广记之十八

九龙江畔拣石头
作者:陈东明

      

      我们寄生的这个空间,光怪陆离、纷繁嘈杂、红尘滚滚。我们活着,不如意事常八九,总有无尽的烦恼缠绕。我们真的常常需要暂时忘却世界也忘却自己。走进观赏石的世界,有时会寻觅到这种美好的忘却。选到好石花钱买下,自然也会感到满足。但寻石拣石,更在于发现,就会有更多的乐趣和愉悦,更多地获得这种难得的忘却。

       六年前,我和江凘先生的福建华安的淘石之旅,从奇石一条街开始,然后又去罗溪奇石村。两天里,一家一家转,一个店一个店看,也买到不少好石。比如这块黄色的水石“琼楼玉宇”,下半部与普通石块无异,上半部却变化多端;再比如这块绿色的山石“辈辈封侯”,分明就是一只大猴子肩上扛着一个小猴子。




       收获已然是不小了。但还有一项重要的议程没进行。返程时车出华安往厦门方向开。公路的一边是连绵不断的山,另一边就是蜿蜒流淌的九龙江。华安的石头除了叫华安玉,也叫九龙壁。这名字就源于这条九龙江。这是一种质地很好,莫氏硬度可达七度的石头。山上的植被很好,满目苍翠。九龙江的水体也很好,碧绿清澈。青山碧水,环境如此之好,令人心旷神怡。


       我和江凘先生且行且停,寻寻觅觅,开始在江边拣石头。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拣石头,随心所欲地沿着江去翻看江边上散落的石头。另一种去因淘砂或别的原因堆积起的石堆,与当地的石农一起上下翻找。拣到中意的石头后,每块要向管理者交十元钱。尽管我们俩早已大汗淋漓,但仍不敢懈怠,唯恐与好石头失之交臂。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石头多。
       半天过去了,果然拣到了几块颇有看点的石头。例如这块“青梅竹马”。黄色的石头上出了一幅童男童女相吻的画面。女孩翘起的小辫和两人的动作,都显得很生动。“郎骑竹马来,绕床弄春梅”。那种两小无猜,天真无邪的意境跃然石上。


石林广记之十九

上帝的殿堂
作者:陈东明

    

       2004年盛夏的一天,赤日炎炎。

       冒着酷暑,我来到灵璧的一个村落,走进一家农户。
       与别的石农相比,这家相对考究。石头分层放,每层排列有序。在一片黑色的石头中,醒目的放着一块白色的石头。灵璧的石头基本都是黑色的,没见过白色的。近前观看,是一方山峰石,天然平底,双峰突兀,山势险峻。虽然只有五十多厘米,但小中见大,气势磅礴。再加上外表没处理掉的一层致密的白色粉末,就像终年不化的积雪,构筑出一片苍凉的雪域。



       看得我顿觉一阵凉意。不由想起了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说《乞立马扎罗的雪》中的一段文字: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奇依”,即上帝的殿堂。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的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如此玄妙的感觉。这段意境我曾在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中用过。后来,这篇小说被收入了《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作品选》中。今天,这方石头又激发营造出了这种空灵高远的意境。
       无需思考,立即拿下。他院子里地上还有一块白石头,我也一并买了。交易完毕,我询问着石头的产地。那石农说就出在灵璧。再问具体位置,他不肯说。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到灵璧乡下淘石头时,都会有意识去寻找这种白石头的出处,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听到了可靠的消息,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产地。原来它的出生地不在安徽灵璧,却在江苏徐州。

石林广记之二十

致敬经典


       十五年前的一个冬日,阴云低垂,寒风凛冽,天特别冷。

       午后犹豫一阵,我和黄先生还是来到灵璧。看着天要下雪,我们没敢走远,就在渔沟镇不远的几个村子转悠。
       天道酬勤。或许是上苍奖赏我们的虔诚和执着,那天真的淘到了几块好石,享受了几次心动和欣喜的愉悦。就像这尊“维纳斯”,五十多厘米的高度,与断臂的维纳斯雕塑神似,比例和身形也相对准确合理。



       天上断断续续飘起稀疏的雪花。我们继续转。遇到一个人,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扛着一个蛇皮口袋与我们一起挑石拣石,品头论足。开始以为他是附近那种不挖石头走乡串户收货的石农。攀谈中,才知道他不是安徽当地人,而是江苏徐州人。了解了他玩石的路径和方法,我们顿时肃然起敬。
       他不住在徐州市,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矿区。煤矿不景气,发不了几个钱,生活捉襟见肘。那时很少有私家车,他当然没有。他要坐城郊车到徐州市,转乘长途汽车到双沟镇,再搭拖拉机到渔沟镇,之后就步行扛着口袋走乡串户。那时的交通条件不好,车少车况又差。当天回不去,就到镇子上住几块钱一晚的小店,吃点自带的馒头咸菜充饥。由于是步行,又扛着口袋,他的活动半径不大,能挑石头的范围只能在就近的村子。他选石头的个头不能太大,否则扛不动。石头扛回家,自己刷,自己配座。他也想卖一些,但没人买。尽管如此,他热情不减,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一次这样艰难的行程。就这样,他坚持好多年。
       他来时难,回去扛一袋石头更难。那天他收的石头似乎多了些,扛起来有些吃力。雪渐渐下紧了。我们劝他,跟我们车走吧,都是回徐州,如果雪下的太大了,几天都回不去。他同意了。
       返回途中,到邻近江苏边界处,我的好奇心突发。这么经典的路径和玩法,应当会收到惊世骇俗的石头吧。
       车停路边,我请他把口袋里的石头拿出来放在地上。我很郑重地一一拜读,但结果出乎意料。和我同行的黄先生心直口快,认真的看了一遍后说,你这些石头都不能玩。
       一块石头可能有偶然因素。一堆石头就会反映出鉴赏的眼光和水平。只能说这位朋友收获的结果与他的虔诚和执着是不匹配的。人世间,有时不能仅仅以成败论英雄。尽管会有辉煌和悲凉色彩上的区别,但有人可以失败,甚至屡战屡败,但不妨碍他伟大,也不妨碍他铸造经典。
       一路无话,返回徐州。我们在漫天飞雪中告别。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朋友的名字已经忘记了。但只要想起这位经典的人物,我还会向他致敬。


石林广记之二十一

“一块钱”的事
作者:刘先令

       奇石圈中的后悔事多之又多而又花样繁杂,譬如,看走了眼、卖少了、买贵了等等不一而足,而其中最令人顿足后悔的,莫如因珍惜“一块钱”而从手中溜走的心爱之石。
       二十年前,徐州的毛石市场在黄河西岸的东西小街上,卖石人多了,就会摆到黄河西岸的路上。周六、周日的上午这里像集市一样,天不亮,石农乘车背着鱼皮口袋已经纷纷赶来了。
       我通常都在八点左右赶到。一天,石农来的不太多,但是摆放的却稀稀落落,从东西小街一直摆到黄河西沿的大路上,我就顺势先从大路边看起。大概看到第三个摊位,石头不多,可是一条黑色蛇型石吸引了我。我蹲下,拿起细看,蛇头微微上扬,身子弯曲盘在一起,虽然无眼,可是蛇的跃跃欲试的动感神态令我欣喜,我决定买下。为了不让卖主看到我的着急心态,便顺手放下石头,装着无心地问道:“这块多少钱?”“四块。”“三块 !”我说。“不行,四块。”他很固执。经过几个回合的讨价,买卖不成,我看看 周边买石人又不多,心想:待我看完北面的摊位再回来买也不迟,何况往北就不过四十米的样子。
       也就是二十多分钟的样子,我从北面看完,两手依然空空,回转身再次来到蛇石摊位时,看到的一幕令我追悔莫及,蛇石不见了。石农说,就在我离开后的十多分钟,蛇石被人四块钱买走了。因为一块钱,可以说,即在瞬间就丧失了心爱之石,我顿时冒出汗来。以后的几天里,我每当看到钱或想到石头,心中就不由地自责起来:“因为一块钱!一块钱!”别说当时,即便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一旦想起此事,也会后悔不迭。
       从此以后,“一块钱”好像成了我的一块心结,又像一个无形的警示,每当我买石头时,就会想起因为“一块钱”引起的烦恼。
数月后的一天早上,我赶到市场,见一石农爷俩被八九个石友团团围住。原来,他俩在卖一块石头,因为还价比要价少了一块钱,说什么也不卖。当时,围着的人好像是预先统一了口径,谁也不愿意多出一块钱。因为相差一块钱,买卖谈不成,大家又不愿意离去,就这样双方僵持着。待我走进时,僵局仍然持续。但是,那石头却始终都在围观的石友手上传来传去,等传到我手上时,我便问道:“多少钱?”“两块。”我二话没说,也没顾得看周围人的表情,给钱赶快走人。原来,这是一块十余公分长,造型像“鼠”的石头。(如图)鼠头前探,眼睛突出,呈现出惊奇的神态,整体栩栩如生。


       之前,我因为“一块钱”,失去了“蛇”,至今依然追悔莫及;数月后,我也因为“一块钱”,喜获一只“鼠”,也算是上天给我的“补偿”吧。
       回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机会只有一个,一个人抢先把握住了,几乎在同时,而其他人却失去了。因此,生活中追悔的事时有发生,只不过缘由和主角不同罢了。


石头上的俊媳妇
          
求之不得与喜从天降,很多时候都是在转瞬之间。人石情缘,终归抵不过人与人之间那份惺惺相惜的投缘和适缘。
说起我这方题名《福娃》的渭河石,感慨良多,获益良多。
初次看见这方石头,是在一次看石选石的活动中。2015年的5月份,我和当地石界前辈去甘谷县看石头,在县城蒋培武老师的家里,我一眼就被这方石头吸引。瞬忽间,就觉得这石头上清晰的人物图案,简直就是我媳妇小时候的模样。激动啊,心跳啊,心想能够抱得一方媳妇图案的石头回去,那个美,就算到家了。
我说出了我的想要,然比我还爱它的蒋老师一口回绝。说他和爱人生养了两个儿子,没有姑娘,自打他从渭河里捡回来这个石头后,他和爱人就把这石头上的女孩,当成自己的姑娘看待了。
甘谷归来,魂不守舍,媳妇一样楚楚动人的石头影像,在我心里起起落落。念念不忘,就又去看它。8月份,我和媳妇约上要好的石友李凤鸣和杨振邦两位老师,一同前去看“媳妇”。心想让媳妇亲眼目睹一下她自己,纵使无缘结缘,我也就无悔了。
媳妇看到“媳妇”,好一阵不说话,她心里的高兴已经写在脸上了。媳妇偷偷耳语我:“要是人家能转让给我们就好了。”我向蒋老师再次表达了我们的诚意,蒋老师依然是女儿般的不舍。
不说嫁女儿了,单说石头。蒋老师说,石头捡回来已经好几年了,自己喜欢,爱人更喜欢,西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绘画的老师看到后,喜欢的不得了,拿一万元和一幅名人字画要求转让,他和爱人都没舍得。
我们五人围桌而谈、喝茶论石,从蒋老师的石头说到天水的石头、全国的石头,最后一直聊到了博大精深的赏石艺术。正当我们情味酣畅论石时,蒋老师突然从桌上取下《福娃》石,对着我和媳妇说,这方石头送给你爱人了,从你爱人进家门一刹那,我就觉得你长得真像石头上的这个女娃娃,另外你媳妇懂石头、懂石文化,她会心疼“她”。
就这样,喜从天降。蒋老师家的闺女成了我的“媳妇”,一种唯可体味的情缘,深深地埋在了我和媳妇的心底。
与石结缘,就是收获人生。每当品赏这方媳妇模样的渭河石,就看到了萦绕在石头身上、散发着朴素情谊的美好印记来。这情谊,无价、稀少而珍贵。



题名:《福娃》
石种:渭河石
规格:18×19×15(CM)
赏读:
泼墨写意与工笔细描相融并行,天开图画一样的不期而遇中,一位憨态妍妍的姑娘侧身石中,神情款款举止落落,所思所念,传出一见忘不了的倾心和迷醉。
对石而望,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妙手心裁,恰到的布局留白,刚好的皴染勾勒,合宜的层次对比,要多好有多好。若不信,细细琢磨看下姑娘身前红褐色的那片皴色,分明就是温暖的光晕在此停留。
题名《福娃》,不是信笔,而是一见钟情读石思人后的缘分注定。石图上的女子,像极了俺家的小兔:童真未泯,气态娴静,恬谧稳稳舒心境,清风怡怡待人猜。
得此一石,我心足矣!


石林广记二十四

媳妇一来,石头出来
          
每到节假日,心里就痒痒。觅石捡石习惯了,闲下来不往河里水里走走,就不踏实。
我所在的城市,有个诗意般好听的名字叫天水。好多石友问过我,是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我回答说是“天一生水”的意思。我的说法与官方“天河注水”的说辞不合拍,但我喜欢。
天水虽地处西北内陆,却天生丽质自然禀赋很好,尤其是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水资源算是还可以的。黄河第一大支流的渭河,流经天水境域的武山、甘谷和麦积两县一区,270公里的流程,流出了天水爱石人的天堂。
我和媳妇每年立春节气始,便选择伏羲画卦的卦台山渭河,作为一年一度觅石旅程的起点。卦台山不高,文化分量却很重。就像我和媳妇从渭河里捡到的石头,看着朴素却很耐看、值得看。这方题名《卧薪尝胆》的渭河石,就是我和媳妇在暮春三月的渭河里捡到的。
那是一个很习惯了的渭河觅石假日。我和媳妇带
上干粮,乘坐从市区发往中滩镇的10路公交车。车到终点后,我俩便沿着村庄往渭河边靠近,一路穿过好多村子,看孩童田野撒欢,看绿意爬出墙头,有时候看小狗门边睡觉,一看就是好一段时间。我们的捡石,说白了就是旅行,有目的又似乎没有目的,一切随意随性。就这样溜达到正午了,还没看到渭河的影子。 


等我俩想起要去河边时,已是日头偏西的黄昏时候了。就这走着走着,媳妇每看到河边坡地的野菜就不走了。我催促紧了,她就让一个人先捡去。我独自下到河滩,一湾一湾走过,一无所获。再说了,一人捡石,也没大多趣儿,再加上口干身累,便索性坐在河滩看水。
这时候,媳妇满载而来,一大塑料袋野菜撑得鼓鼓,说这是给我晚餐的下酒菜。我心里瞬间美好起来了,觉得捡到捡不到石头,都是一样的快乐。就在我起身迎接媳妇的一瞬,一枚小小的鹅卵石滑入了我的眼眸。弯腰、拿起、接下来便是溢满胸田的喜悦和兴奋。  
媳妇高兴的说:“你看,我是你的福将吧?我一来,石头也就蹦出来了。”我说:“你不是副将,你是我的主将,主将一来,水清石现。”
我俩击掌而庆,高歌欢唱。

惬意、舒坦、快乐、陶醉,以及因为爱上石头才懂生活的为何的幸福感,骖风驷霞、沂水舞雩。 



题名:《卧薪尝胆》
石种:渭河石
规格:6×8×3(CM)
赏读:
石形规整、水冲度好,石肤光滑细腻。恰到的石纹,勾绘出很具象的人物画面。颜色黑白对比,沉稳内敛中表达出孤迥清绝的石之味。  
心中高兴,却定不下主题。心笃佛理者说“面壁”,史海钩沉者言“钓鱼”。母亲看过,说是“老子”。
朋友微信谏言,题名“卧薪尝胆”看看。
回头再读,便觉石中人物确有些越国君子的意思。人物骨格,看着有气定在胸的持重;人物神态,看着有引而不发的自励。
更合我意的是,越王勾践精神是我生活的图腾。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想说:拥有一把锋利的剑,是多么的屈辱和光荣。


石林广记二十七

他国之石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到处都有石头分布。这些石头,亘古久远。
在时间的坐标上,一边连接着遥远的起点,另一边指向星球的终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头,在冰岛国,已有四十六亿年。泰山,上限在三十八亿年。黄山,两亿年。年轻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八千万年。在这些似乎永恒的石头面前,我们人类的一切,爱与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改朝换代,宏图大业,千秋功罪,都微不足道,都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观赏石,我们同样要满怀敬畏,侧足立,侧目视,努力去接收来自洪荒的信息,去揣摩不可泄露的天机。到了一定的境界,寻石赏石就是一种修持方式。可以茶禅一味吃茶去,也可以石近于禅去赏石。
世界上的石头,不仅亘古久远,而且多种多样。近年来,有不少观赏石品种进入国内市场。这些石头同样给我们愉悦,把人送到忘我的至高境界。仅葡萄玛瑙一类,我就见过三种。秘鲁的,绿色。蒙古的,灰色。印尼的,灰绿色有的泛紫。但与我国内蒙的葡萄玛瑙相比还是显得逊色。一是表面颗粒大都偏小,属于米珠。内蒙的颗粒大,属于豆珠。二是色彩相对单一、暗淡,不如内蒙的色彩丰富、鲜艳。
另外还能看到一些埃及、马达加斯加等国的许多石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的石种中都有好石头,都有精品。至于能不能淘到,那就要看具体人的缘分、天分和功力了。
天可怜见,机缘巧合,仅在马达加斯加山石这个品种中,我就淘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石头,这其中山峰居多,也有人物和动物。
虽然没去化验,但我判断,这都是硅质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尽管主要化学成分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有的很像内蒙灰色的玛瑙。有的外表很紧密地包裹一层白色的附着物。有的又很像内蒙的银根石或沙漠漆。

他国之石,同样精彩,同样令人为之动容,同样令人为之倾倒。




212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2147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