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灵璧石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3-06-10 17:30:20

                                            作者:  吴玉伟  郭晓东
      灵璧石的形成,已历经了数亿年,其被人们所开发利用,也已经历了数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都发生了哪些应当让人们记住的事件呢?我们在此利用时下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设定时间背景等要求的前提下,在屏幕中模拟回放数亿年来在灵璧石身上所发生过的各种标志性事件。
      我们首先把时间调整到8亿年前的震旦纪……
      8亿年前的徐宿大地一片寂静,单调而枯燥,没有任何生机,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荒原。
      突然,大地开始抖动,随着阵阵低沉的轰鸣,山上的石块不停地滚落,地上出现了一道道的巨大裂缝……在地幔岩浆流的推动下,浮在上面的地壳板块开始了滑动,一场被后世的地质学家们称作“吕梁构造运动”的地质活动开始了。地壳板块一天天地滑动,地震也在一天天地发生,荒茫的徐宿大地,一点点地向地心沉去。在历史的不经意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海洋里新生不久的藻类植物以及原始后生动物,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停的演化进化,它们的遗体及随风飞来的灰尘、水流带来的岸上泥土,不停地沉积到海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史时钟的指针离开了震旦纪,走过了寒武纪,走过了奥陶纪。到了4亿年后的泥盆纪时,这里的海底已经沉积了一层厚厚的沉积岩,后世称之为震旦系—奥陶系碳酸岩。
      泥盆纪早期,海底伴随着低沉的隆隆声不停地抖动着,海水在地能的推动下扑向岸边、涌向深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亿年前持续的大地震仿佛又重演了。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地壳剧烈活动的结果是海底抬升。随着一次次的震动,广袤的徐宿大地又重新成了陆地,这一次地质活动被后世称为“加里东构造运动”。在此之后,随着华力西构造运动、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的相继发生,徐宿大地上的这一片新生的震旦系—奥陶系碳酸岩,被不停地升降、挤压、褶皱,不停地发生着断裂、破碎,尤其在燕山构造运动中,因岩浆的侵入又导致了部分碳酸岩的变质玉化。这时历史时钟的指针已经走过了白垩纪,恐龙也灭绝了……(上述海陆变迁相关内容参考姚仲伯著《安徽省区域地质概要》、潘国强等著《徐宿地区震旦纪地质事件成因讨论》、丁婷等著《灵璧县地貌特征及灵璧石资源的研究》等著作。另据渔沟镇政府网《磬云山地质公园项目(磬云十六景)之景观十五:古地震遗迹》载:“中国地质科学院乔秀夫等人于1994年首次将灵璧县磬云山地层中一些特殊沉积构造确认为古地震遗迹,并认为它们是6级以上强地震的震积岩带,反映当时地震活动的频繁。”)
      屏幕中的节目还在继续播放,但接下来几千万年已经平淡无奇了:在四季交替之中,忽而大雨滂沱,忽而晴空万里……但正是在这平静之中,神奇在悄悄地发生着。二氧化碳随着雨水渗入土地,渗到了土壤中破碎的石块上,在碳酸水的溶蚀作用下,石块们在一天天地变小。由于石体结构的不均匀,以及原石块形状的千差万别,在每块石头上都发生着不均匀的溶蚀作用……数千万年过去了,一块块千奇百怪的灵璧石就静静地躲藏在茫茫的徐宿大地上,不知道迎接它们的会是什么。在这几千万年里,随着恐龙的灭绝,大地上哺乳动物开始繁盛起来,随着进化的不断进行,各种目、科、属、种的新生种类不断出现。
      背景时间调到了大约300万年之前,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超科中,进化出了一个新的分支,他们褪去了长长的体毛,站起了身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制造工具,一个崭新的科—“人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物种—“人”诞生了!
      时间又调到了5000多年前。新生的人类为了增强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选择了群居,继而发展成为部落。为了在部落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不少部落选择了结盟。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后世称之为炎黄部落联盟。祭祀天地鬼神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上古之时没有金属,古人对于能在祭祀中发出清脆声响的物品是痴迷的,他们认为美妙的声音可以与神灵沟通。不知哪年哪月的哪一天,在泗水下游(今灵璧石产区)某部落的一位石匠,偶尔捡到一块被水冲出来的石片,想把它制成一把石镰,不料在打击外形时,发现这块石头竟能够敲击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便如获至宝地献给了部落首领。部落首领自然也不敢怠慢,采集了一批这种石头作为贡品献给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在祭祀中拥有重要地位的石磬出现了!(考古发现,灵璧县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的三山蒋庙遗址、灵璧县城西南约20华里的玉石山遗址等,都出土了石器。)                                  
      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个部落联盟有了一个新的首领,名为“舜”。舜令人用来自灵璧的磬石,制成石磬,在祭神的活动中,命夔敲击石磬奏乐,以求与神人沟通(见《尚书?舜典》)。在舜之前是否就有人以灵璧石制磬,不得而知,但舜的继任者禹就是指定使用灵璧石作为贡品来制磬的(见《尚书?禹贡》),因此舜应是有记载最早使用灵璧石磬的帝王。
      时间到了商代,节目继续播出:一块板状灵璧磬石被人捡到了,声音绝佳,于是作为贡品被送到了河南安阳的都城,工匠们将石板打磨光滑,在上面雕刻了一只老虎,老虎线条流畅,造型极尽夸张,钻孔吊挂后,可以敲击出极为美妙的声音。这件虎纹磬被一位贵族得到了,爱不释手,奉为至宝,死后又在墓中陪伴了他几千年,直到1950年被发掘出土,原藏于安阳殷墟博物馆。这件虎纹磬是迄今为止被确认的最早的灵璧石磬实物(见原安阳殷墟博物馆虎纹磬资料简介,该磬现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节目继续播放:一阵叮当声中,一群人在山上开采着层状石板,他们边采边敲,选择声好的层理开采。屏幕字幕:时间—隋,地点—下邳县磬石山(隋朝时磬石山归属当时的下邳县,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在此之前,人们取得磬石主要靠捡拾,或是被水冲出的、或者是意外挖掘得到的,产量少,质量不稳定。最早何时开始在磬石山开采优质磬石,详细年代已不可考,但最迟到了隋朝,就已经有了磬石山的地名,说明在此时已经开始在岩层中开采磬石石板了(《隋志》记载:“下邳县有磬石山”)。
      时间到了公元800年前后的唐朝,屏幕中正在播放一场戏曲乐舞,阵阵叮咚的击磬之声传来,观者中有位名叫白居易的诗人皱起了眉头,怎么以往激昂的击磬声今天变得喑哑了许多?带着疑问他找到了制磬的乐工了解情况,原来乐工以故老相传泗滨磬不如华原磬相合曲调为由,早在唐天宝年间就已改用华原石制磬了。乐队原有泗滨磬破损后就只能更换华原磬。白居易得知真相后大为愤怒,挥笔写下了一首《华原磬》: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
                                                  自此终唐一世,不再使用灵璧磬石制磬。
      时间调到了公元973年,地点: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正在书房中挥毫泼墨,他工书擅画,书案上两座研山是他的至爱。随从突然来报,宋朝大将曹彬领兵来攻金陵!他愣了愣,心情沉重地抚摸着研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在哪里。宋军的强大他早已心知肚明,也许他在想:我不在了,我的研山怎么办?两年后,金陵城破,第二年,李煜被俘至汴京。两年后所作的一篇《虞美人》,触怒了登基不久的宋太宗,一杯毒药结束了这位千古词帝的生命,这一年,他42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至今仍在流传,可是那两座研山却早已不知所踪。
      这两座研山是何石种,当时并未有人言及,但自宋及以后,一般都认为是灵璧石。但也有一说,其一为端石研山,其一为灵璧石研山。如果研山果真是灵璧石,那么这应当就是灵璧石在记载中首次作为观赏石摆上了案头,这在灵璧石成为观赏石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往灵璧石都是作为磬石被制成石磬,在祭祀及乐舞中一显身手)。有人说唐朝李德裕的醒石                     就是灵璧石,也有人说唐朝白居易也是痴迷于灵璧石的,但都无据可查。
      虚拟搜索一下研山的下落:屏幕上出现了一间书房,里面有一位官员正在摆弄满屋的灵璧石。字幕:约公元1090年前后,米芾。稍等,把案上的石头镜头拉近,怎么有些眼熟,再拉近,这不是李煜当在书房中抚摸的那两座研山吗!消失了100多年的两座研山怎么又都到了米芾之手?答案恐怕是一个谜了,据说米芾之妻是李煜的后人,两座研山是其嫁妆的一部分……
      这两座研山是米芾的宝贝,一座名为“宝晋斋研山”,一座名为“苍雪堂研山”。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作为石痴的米芾,竟然把两座研山都拿去和别人换了东西!宝晋斋研山换给了薛绍彭,图像有些模糊,换的什么没看清楚。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米芾带友人到薛绍彭家来看这座研山,却被薛绍彭拒绝了,米芾一脸的无奈与愤怒历历在目。另一座研山也没能留住,苍雪堂研山被换给了苏仲容(一说苏仲恭),这回看清楚了,米芾换到了一座古宅,后来米芾称之为海岳庵的就是这座宅子。
      再搜搜米芾同时代的文人石痴,又一位官员出现了,字幕:苏轼,时间又倒退了十几年。画面中的苏轼正在整理行装,因为他已经接到了调令,马上要从彭城(今徐州)去吴兴(今湖州)上任了。出发途中他决定顺路去一趟灵璧的张氏园看看。张氏园所收藏的灵璧石闻名遐迩,因公事所忙他还一直无缘得见。先乘船后坐轿,在欣赏了满园珍奇的灵璧石之后,应主人张硕之邀,挥笔写下了一篇《张氏园亭记》。刚到湖州上任三个月的苏轼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带了一班衙役冲了进来,不由分说便铁索加颈,把苏轼投入了监狱。原来苏轼受到了“乌台诗案”的诬陷,几近杀头。好在宋太祖有不杀士人的禁令,才保住了性命。103天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芝麻绿豆大的无权小官。5年后即元丰七年,又接诏书赴汝州上任。屋漏偏逢连阴雨,因旅途劳顿,幼子夭折,盘缠也已用尽。苏轼只得请求先不去汝州,暂在常州居住,获准。
      第二年即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到刘氏园中游玩,突然发现了一块稀奇的灵璧石,与其他只能一面观赏的灵璧石不同,这块石头正反两面均佳,且似一头麋鹿做弯颈状。苏轼爱极欲向主人求取,但虑及无功不受禄,于是便自告奋勇在园中作了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幅丑石风竹。主人大喜,于是便慷慨地把石头赠给了苏轼。(见苏轼著《东坡题跋?卷五?书画壁易石》)
      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石来运转”实例,苏轼的命运自此出现了转折。没多久,宋神宗驾崩,幼年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重新起用司马光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也许是苏轼与灵璧石的缘份,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苏轼“石”来运转这一年,即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一纸敕令将虹县零璧镇置为零璧县。虽同年撤县,但又于元祐七年复设零璧县,并于政和七年(1117年)改零璧县为灵璧县。“泗滨石”就是从这时起正式称为 “灵璧石”。
      虚拟背景时间调到了公元1100年,历史仿佛在重演,一个命运及经历都酷似南唐后主李的新皇帝粉墨登场了。在一阵阵丝竹之声中,一个被后人称为宋徽宗的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人酷爱奇石,诗、书、画均精,却不会做皇帝。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曾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徽宗皇帝的一大“杰作”就是花石纲。花石纲就是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凡民家有一木一石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
      时间又到了1126年11月,这一年是靖康元年。屏幕中传来阵阵喊杀声,一支军队借助云梯拼命攻城,守军则使用石块从城墙上拼命打砸,敌军头破血流,纷纷坠城。镜头转到城内,一座占地750余亩、由怪石堆砌的巨大假山显得大气磅礴,屏幕下角打出字幕:东京汴梁,艮岳。原来这就是花石纲堆出的杰作!四周的山脚下不停地传来叮当之声,镜头拉近,原来是一群群的人在用大锤砸碎假山石并搬到车上运走了。怎么回事?跟着运石车队看看,原来是运送到城墙上用于打砸攻城的金兵!仿佛是个玩笑,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太湖石、灵璧石,最大的用途竟然是砸破金兵的脑袋!同时期的庄绰在《鸡肋编?灵璧石太湖石巧石》中写道:“上皇(宋徽宗)始爱灵璧,继而嫌其止一面……金人围都城,城中乏机石,多碎以为炮……”
      最终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后均客死他乡。《宋史》有评:“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目还在播放,时间已经到了公元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屏幕中又出现一间摆满石头的书房。竹帘一响,走进一位学者模样的人,径直到书桌前坐下,拿起一部手稿。镜头拉近,手稿封皮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云林石谱。学者打开了这部手稿,第一行“灵璧石”三个字跃然而出。“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学者一边轻读一边斟酌,俄顷拿起毛笔改上几字……原来他就是《云林石谱》的作者杜绾!《云林石谱》号称我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石谱,全书共收集了116种奇石的产地、特性等相关资料,其中灵璧石名列第一。正是这一部石谱,正式奠定了灵璧石在中国传统观赏石中傲视群石的地位。
      背景时间继续向后跳动,时间显示到了公元1217年,屏幕上一场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字幕在屏幕下方滚动:嘉定十年,金将高琪、乌古论庆寿犯襄阳,围枣阳。战场上一名青年将领正率部向金兵冲杀,金兵留下遍野的死尸,没命地逃跑了。镜头切换:这位年轻将领又亲率骑兵以14骑人马追击数百金兵,力战连破……字幕:嘉定十四年,蕲州城外。这位勇将就是南宋历经五朝的抗金中坚、后官至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的儒将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赵葵将军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一日率兵经过灵璧县,路旁的一块高峻清秀的灵璧石山峰吸引住了他的目光,立马其侧,以手抚摸久久不能离去。数年后在家中有人献给他一方奇石。于是他就向宾客讲起的新皇帝粉墨登场了。在一阵阵丝竹之声中,一个被后人称为宋徽宗的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人酷爱奇石,诗、书、画均精,却不会做皇帝。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曾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徽宗皇帝的一大“杰作”就是花石纲。花石纲就是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凡民家有一木一石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
      时间又到了1126年11月,这一年是靖康元年。屏幕中传来阵阵喊杀声,一支军队借助云梯拼命攻城,守军则使用石块从城墙上拼命打砸,敌军头破血流,纷纷坠城。镜头转到城内,一座占地750余亩、由怪石堆砌的巨大假山显得大气磅礴,屏幕下角打出字幕:东京汴梁,艮岳。原来这就是花石纲堆出的杰作!四周的山脚下不停地传来叮当之声,镜头拉近,原来是一群群的人在用大锤砸碎假山石并搬到车上运走了。怎么回事?跟着运石车队看看,原来是运送到城墙上用于打砸攻城的金兵!仿佛是个玩笑,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太湖石、灵璧石,最大的用途竟然是砸破金兵的脑袋!同时期的庄绰在《鸡肋编?灵璧石太湖石巧石》中写道:“上皇(宋徽宗)始爱灵璧,继而嫌其止一面……金人围都城,城中乏机石,多碎以为炮……”
      最终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后均客死他乡。《宋史》有评:“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目还在播放,时间已经到了公元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屏幕中又出现一间摆满石头的书房。竹帘一响,走进一位学者模样的人,径直到书桌前坐下,拿起一部手稿。镜头拉近,手稿封皮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云林石谱。学者打开了这部手稿,第一行“灵璧石”三个字跃然而出。“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学者一边轻读一边斟酌,俄顷拿起毛笔改上几字……原来他就是《云林石谱》的作者杜绾!《云林石谱》号称我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石谱,全书共收集了116种奇石的产地、特性等相关资料,其中灵璧石名列第一。正是这一部石谱,正式奠定了灵璧石在中国传统观赏石中傲视群石的地位。
      背景时间继续向后跳动,时间显示到了公元1217年,屏幕上一场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字幕在屏幕下方滚动:嘉定十年,金将高琪、乌古论庆寿犯襄阳,围枣阳。战场上一名青年将领正率部向金兵冲杀,金兵留下遍野的死尸,没命地逃跑了。镜头切换:这位年轻将领又亲率骑兵以14骑人马追击数百金兵,力战连破……字幕:嘉定十四年,蕲州城外。这位勇将就是南宋历经五朝的抗金中坚、后官至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的儒将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赵葵将军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一日率兵经过灵璧县,路旁的一块高峻清秀的灵璧石山峰吸引住了他的目光,立马其侧,以手抚摸久久不能离去。数年后在家中有人献给他一方奇石。于是他就向宾客讲起年在符离集(其时属灵璧县)所见的那块令他久久不能忘怀的灵璧石。座中有一下属名赵邦永,听完这件事就退下了。一顿饭的工夫几百名士兵抬进院子里一块大石头,赵葵过来一看,惊讶地发现正是当年他留恋不舍的那座灵璧石山峰!原来当年赵邦永看到赵葵喜欢这块石头,就派了500名士兵给弄了回来,时至今日才敢献出来。(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及南宋周密著《齐东野语?卷五?赵氏灵璧石》)
      灵璧石一直都是文人石,文人爱之并不奇怪,赵葵将军当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痴迷灵璧石的武将了。
      时间跳过了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因为蒙古人对汉人的残暴统治,民不聊生,已经少有人有心思摆弄灵璧石了。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位学者。字幕显示:孔克齐,孔子55世孙。为躲避战乱,孔克齐隐居浙江鄞县东湖(现名东钱湖)。摇曳的油灯旁,孔克齐和往常一样,记下一天的心得和见闻:“灵璧石最为美玩,或小而奇峰列壑,可置几玩者尤好……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皱、曰透,瘦者峰之锐且透也,皱者体有文也,透者窍达内外也……”这当是首次由孔圣人后裔对灵璧石作出的点评(见《静斋至正直记》)。
      时间模拟器单调地跳动着,屏幕上吱吱啦啦的都是雪花点。经过元朝百年的文化萧条,赏石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没落了。终明一朝几乎都无人知晓灵璧石的产地,灵璧石仅有宋元旧物流传于世。明末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写道:“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
      时间跳到公元1609年,屏幕上终于出现了图像。一位官员装扮的人物出场了,只见他走村串巷,到处在打听灵璧石,不停地在向人描述灵璧石的样子,但被问及的人都一脸的茫然,纷纷摇头,一无所知。字幕显示:地点—灵璧县,人物—御史张鸿岏。虽经数次实地勘访,却依然一无所获。一日张鸿岏在磬石山附近继续寻访灵璧石,一阵雷鸣电闪后,大雨滂沱,于是便就近进到一户乡农家避雨。当乡农得知他此行的目的,不解地问:“你费这么大劲来找石头,有什么用处?难道能卖钱吗?”一句话提醒了张鸿岏,忙说:“能卖钱,能卖钱,你如能找到可以卖给我换钱!”乡农看看里屋床上躺着的病妻,又看看几个瘦弱的孩子,抓起斗笠,头也不回地冲进了雨里……天快黑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只见乡农满身泥水,抱着一块石头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先生请看看,是这个石头不?”张鸿岏紧张地伸出手在石头上弹了一下:“当~~~~”铜钟般悠扬的声音飘了出来。“怎么样?是的吗?”乡农不明白他在干什么,紧张地看着他。“拿把菜刀来!”虽然基本肯定,但张鸿岏还是决定按照《云林石谱》所述之方法进行鉴定。随着几声“嗤嗤”,石头表面的灰皮被刀刃刮开了个白道。张鸿岏用手搓了搓,黝黑的石皮发出了迷人的幽光……
      一时间,“石头能卖钱”的消息迅速在村里传开了,溪谷沟壑到处是寻找石头的人们,地表寻遍了,一些人就开始挖土寻找,果真大有收获。
      一时间,“灵璧石找到了”的消息在文人圈子里也迅速传开了,于是就不停地有附近的文人墨客前来寻石。
      一些敏感的商人看到了商机:外地的文人们也一定喜欢!于是贩运灵璧石的石商出现了!此时灵璧大地上到处都是挖掘灵璧石的忙碌身影,历史上第二个采挖灵璧石的高峰时期到来了!当时的灵璧学者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详细记述了此事。
      时间很快跳到了1621年。屏幕上一位中年学者正在认真推敲一部名为《长物志》的书稿。字幕显示:崇祯七年,文震亨(文徵明曾孙)。学者此时正在看的是一篇题为“品石”的短文:“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又一篇题为“灵璧”:“出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在深山沙土中掘之乃见……佳者如卧牛、蟠螭种种异常状,真奇品也。”几乎与此同时,松江府学者林有麟,亦作有一部《素园石谱》,当属《云林石谱》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石谱力作。随着灵璧石的重新开采,灵璧石的收藏也重新大行其道,赏石文化也再次繁荣起来。
      节目继续在雪花和吱啦声中播出着,什么都看不清,看得人哈欠连天。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打了个盹,没注意画面什么时候变清晰了:一台挖掘机轰鸣着,伸出巨大的铁爪挖着土和碎石,一台破碎机“突突突”地吼叫着,击打着压在一小块纹石身上的巨大的岩石。时间显示:公元2010年10月,地点:灵璧县白马山。原来是著名的白马纹石的开采现场!滚动字幕显示:随着巨石下这块纹石的出土,标志着白马纹石在产地基本绝迹,其后仅有零星出土……
      赶紧揉揉眼睛,把时间向前倒倒:一位老人在一座巨大的山丘上奔波,时而在一个古老的采石场捡起一块石板敲击,时而来到一处雕有座座小佛像的石壁前辨认着上面的文字,镜头拉近,“磬石山”三个字跃入眼帘。字幕显示:时间—20世纪90年代,地点—灵璧县磬云山,人物—灵璧县文化馆馆长孙淮滨。经过孙老师的辛勤努力,典籍中记载的“磬石山”被确认为就是今天灵璧县渔沟镇的磬云山,当年开采磬石的遗坑、宋代花石纲采办灵璧石时的遗石遗坑也相继被发现。
      屏幕中又走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时而走在田间地头,挑选着新出土的石头;时而又在灯下奋笔疾书。字幕显示:王文正,徐州市观赏石协会顾问。王老师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进行着灵璧石的分类及产地研究,最终在徐州市石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于2003年推出一部著作:《中国灵璧石谱》。这部书为当代灵璧石的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屏幕中又出现了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在电脑旁不停地敲击着键盘,显示器中右上角赫然显示着四个行书大字:“天下奇石”。字幕显示:天下奇石网创建人—吴玉伟。吴玉伟先生凭着对灵璧石的执著爱好,和一众同好一起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天下奇石网灵璧石版块做成了全国人气最旺、每年成交额最高的灵璧石网络交流平台,为把灵璧石文化推向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画面中不时地出现着一些田间地头,时值草木荒芜的秋冬季节,农民们在田间不停地挖掘着,一块块的灵璧石不停地从深坑中被抬了出来……一些工人戴着口罩,手持钢刷水瓶,在一些灵璧石上不停地刷洗着……一阵叮当声中,工人手持木凿在雕刻着什么,旁边是一座座灵璧石安放在新配的木座上……画面上幽静了许多,原来是一家石馆,件件精美的灵璧石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博古架上……画面又突然嘈杂起来,人流不断,不时地有人停下欣赏着展棚中的灵璧奇石……镜头再转:村落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楼,掩映在初冬的枯黄之中……
      灵璧石文化的繁荣,带动了灵璧石产业的繁荣,灵璧石的开采、贩运、刷洗、配座、销售、跑展,到底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灵璧石为当地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不清的农民因石致富……但现代化大规模的开采,对灵璧石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白马纹石的基本绝迹,敲响了灵璧石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如何做好资源的保护,这是一个课题。
      屏幕中的节目还将继续演下去,但还会再播出些什么节目?让我们拭目以待。明代灵璧学者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不无忧虑地写道:“安知今日之石,不将为广陵散乎?”但愿王老先生是杞人忧天,希望这样的节目永远不会播出。

930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2448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