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 陈冠宏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儒家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的观点,道家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主张,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起来,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互动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亲近自然,讴歌自然,开发自然。因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造园”活动的国家之一。
据考证,中国古代造园起始于商周,在东晋和南朝得到长足发展,这一时期活跃的人文思想奠定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基础,同时亦有大量的造园实践。唐宋以后,中国园林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对亚洲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造园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园林,可分为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多规模宏大,后者多小巧精致。山水园林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山石、池水、花木、建筑等。园中既可享受便捷优厚的物质生活,又可欣赏幽静雅致的山水泉林景色,是人造的自然世界,微缩的山水景观,诗意的栖息环境。山水园林多以造景为主,建筑为辅,二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可游、可观、可居。
中国古典园林灿烂辉煌,数量众多。但园林极易荒废,流传至今的多为明清时期的园林。皇家苑囿多集中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著名的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在江南水乡,著名的有苏州留园、耦园、拙政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扬州个园、常熟燕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等。
此外,史上有典籍可考的著名园林有西汉的上林苑、东晋的华林园、乐游园、唐朝的华清宫、宋朝寿山艮岳、宜春苑、玉津园、瑞圣园、琼林苑及金明池、元代的太液池万岁山等。
在中国古代,匠人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历来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留名后世”的能工巧匠和造园名家仅寥寥数人,如计成、文震亨、张南阳、周秉臣、张涟、叶洮、李渔、戈裕良等,与辉煌灿烂的园林文化极不相衬。
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是明末计成的《园冶》。全书共一万八千字,其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此外,明末清初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李渔的《闲情偶寄》也是论述园林的重要著作。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观与美学观
汉末至南北朝,中国社会陷入一段政治混乱,连年征战,民生苦痛,文人失意的时期。“八王之变”后,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颠沛流离至江南。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他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和“体认生命”,用以逃避现世的无奈,纾解胸中的苦闷。
对现实社会失望、厌恶乃至逃避的心理,客观上激发了“士人”们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同时,当时的哲学界盛行道家的“出世”思想,人们纷纷把兴趣点转向美好的大自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时尚和潮流。人们对山水的认知也逐渐从起初的“物欲享受”提高到“精神领略”阶段,从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审美文化。美好的自然风物成为士人们争相讴歌的对象,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顾恺之的山水画、郦道元的水经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对后世的山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山水园林等四种艺术形式。
崇尚自然,顺应造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催生人们寄情山水、醉心山水的生活居住理念。人们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有天有地、有山有水、有林有壑、有花有草、有鱼有禽、有风有月的。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外部世界,才能与天地万物同享同乐。万千世界,融入一园,方寸之地,再现自然,山水园林的营造由此应运而生。
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扬州刺史徐谌之在广陵(今扬州)近郊建“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 (《宋书·徐谌之》)。足见这一时期造园游园风气之盛。此外,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达官士族聚集之地,以表现自然山水为目标的私家园林争相兴起。
南宋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江浙一带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美、文化灿烂、生活富足,为园林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为私家园林兴盛集中之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称“江南园林”。
园无定格,“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园林是有钱、有闲、有文化的士人与没钱、有力、有智慧的匠人密切合作的产物,反映了园主的趣味和价值取向。文人墨客参与造园,使园林与古典文学、历史典故、书法绘画和传统山水文化紧密结合,形成“文人写意山水园”的艺术体系。
魏晋时期石崇的金谷园、陶渊明的田园居、谢灵运的始宁墅,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洛阳园居等,极富人文价值,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成为后世园林临摹仿效的范本。此外,会稽兰亭的曲水流觞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滁州琅邪的醉翁亭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也对后世园林的造景取意有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山水园林所要表达的,不仅是景观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园中置景取意,诸如蓬岛瑶池、世外桃源、蓝天辋川、沧浪水景、濠濮间想等,均有历史、有传说、有典故、有深厚的人文思想。以诗情立意,以画意造园,以意境取胜,师法自然,以小见大,写意山水,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美学观。园林是画境,是文心,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
造园实践引起人们对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重视,原有的相地术结合《易经》玄学思想、谶纬学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以及唐宋后的程朱理学等,使古代“风水术”的理论架构日渐丰盈。“风水术”亦反过来影响造园理论。整山理水,阴阳平衡,五行互补,中庸中和,按照风水学说规划布局,也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第三节 园林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元素
中国古典园林为何离不开“园林石”?
如前所述,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崇尚人居环境的天人合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天地有大美”,造园是在造一个世界,一个供人栖息的、微缩的、完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外部美好世界。石头是构成宇宙的重要物质,是山的象征,也是“天人合一”观念中“天”的象征元素;石头天工造化,千姿百态,具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是“天开”的代表,是营造园林意境的最佳材料。因此,园林石是古典园林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造园要素。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山水园”之称,立石筑山,是“阳”的象征;凿池蓄水,是“阴”的隐喻。一阴一阳,宇宙之道也。“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咫尺万里”,“庭中一峰则泰华千寻,园立一石能度知五岳”,“一石能见千岩万壑,一勺堪比江湖万里”,中国园林是用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是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性概括,是对外部世界的人工微缩再现。
古典园林喜爱置石,热衷置石,具有成熟完备的赏石理论,素有“无石不成园”、“园无石不秀”的审美意趣。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具有变动不居、石无定向的天趣,静态中饱含着动态,无生里孕育着有生。石以其形,写意山岭,缩微了空间;石以其神,抽象岁月,汇聚了时间,一物而兼具写意时空的意向特征,在众多造园元素里是绝无仅有的。石头的运用可分为堆砌假山、驳岸、园路和单独置石成景等。石头的种类有太湖石、灵璧石、英石、黄石、卵石、子母石等。精美奇巧的天然奇峰异石具有独特的魅力,倾倒众生,使人们不惜重金寻觅采运,收罗门下,伴于身旁,有时甚至国破家亡,在所不惜。比如宋代的宋徽宗和明代的米万钟,虽因石而败,却在石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足见奇石的魅力之大。
在有些园林中,奇峰异石是整个庭园的构图中心,观景焦点,也是价格不菲的镇宅之宝(图01:庭院置石—苏州留园(明)冠云峰。此石峰高约6.5米,高大奇伟,天然整体,壁立当空,孤高瘦挺,为庭院的构图中心。此石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透、漏、皱”的特点并以瘦皱见长,位列“江南四大名石”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一方名石足以成就一座名园。限于古代的开采运输条件,借地理之便,江南园林石多用产于太湖流域的太湖石。江南四大名石—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苏州十中瑞云峰、杭州花圃皱云峰,有三峰为太湖石。古人认为云乃触石而生,故石为云根。太湖石属水冲石,形润色白,孔洞相连,虚实相生,近似云朵,故自古多以云来命名。
庭院置石—苏州留园(明)冠云峰。此石峰高约6.5米,高大奇伟,天然整体,壁立当空,孤高瘦挺,为庭院的构图中心。此石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透、漏、皱”的特点并以瘦皱见长,位列“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石为文人之爱,因其质地坚硬,不易变化,日久弥坚,被赋予忠贞不渝的人格特征;石亦有圆润空灵者,集阳刚与阴柔之美于一身,象征文人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湖石经湖水洗涤,历千百年而不失风骨,文人士大夫亦希望自己在宦海沉浮中坚守自身。在这里,石被人格化了。
石为园之骨,添阳刚之气,乃中流之砥;水为园之血,具阴柔之美,是活力之源。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清华大学著名学者吴良镛院士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园得山水而灵。”明代造园名家文震亨认为,园林水石对园林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置石理水可营造清净出世的自然山水之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水得山而媚、山得水而秀”,二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傍石理水,就水点石,水落石出,石固水清。“水石结合”乃自然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由是,古典园林常以厅堂楼榭为主要观景点,以假山奇峰作主要对景,隔水对山,山石林立,花木葱郁,碧波荡漾,如诗如画,辅以四时之变,形成丰富多变景观内容。
奇石为园林之筋骨,池水为园林之血脉,树木为园林之毛发,建筑为园林之腔体。诸元具备,佐以楹联、字画、景名、石刻,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园不是对自然风景本身的简单理解和再现,而是把对宇宙天地、人生哲理、古往今来的感悟融入其中,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境,渗透着先贤先圣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山水景观被赋予了灵魂,显得更加生动,更富情感,更具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园内多有竹,竹下多怪石”,在园林里,奇石不仅伴水,亦伴草坪花木。一个生息变化,一个亘古不变,时时相依,相映成趣。自古画梅、画竹、画兰、画菊,必有顽石为伴,反映的就是这种意趣。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奇石不仅用于园林的室外造景,亦广泛应用于室内的文玩陈设,与古建筑、古家具、古字画器物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古雅的室内气氛,所谓“斋无石不雅”也。以奇石陈列见长者,古有留园、怡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今有静思园、天一园等。
第四节 灵璧园林石的特征
“意向为美,虚实相通”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明显特征之一。灵璧园林石沟壑起伏,粗犷雄浑,孔洞相连,轮廓优美,造型多变,既有整体的气势美,又有局部的纹理美。小中见大,芥纳须弥。线条团块,“状物拟形”,或具象,或抽象,兼有具象之美和抽象之意,“境生于象外”, 奇峰孤赏,引人遐想,正符合文人们排斥现实,让心灵驰向无限天地的思想追求。灵璧石自问世以来,即深受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追捧,声望如日中天。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将灵璧石排在第一位来介绍,足见其在赏石界的地位。
灵璧石品种众多,千姿百态,气韵苍古,具备“瘦、透、漏、皱、丑、奇”的特点。灵璧园林石大广数丈,高大奇伟,置于庭院,独石成景,是一道具有“象外之象”的美丽风景。和其他类型的园林石相比,灵璧园林石具有以下特征。
1.品种众多。灵璧石多达几十个门类,就色彩而言,以黑色、青灰色、褐黄色、灰白色为主,间有白色、暗红色、五彩色等;就品种而言,有磬石、彩石、蜿螺石、千层石、黑白道石等。其他传 统名石如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则品种较单一。
2.石质优良。灵璧石多为碳酸盐,间或有硅酸盐,摩氏硬度3-4度左右,晶体排列致密,石肤润而不燥,佳者“叩之有声”。优良的石质置于室外环境,不怕风吹日晒,寒暑交替,巍然屹立,亘古不变,充分体现了园林石的“坚贞美”。
3.质朴温润。灵璧园林石的主打石种为灵璧磬石,其色泽黑灰,质朴沉稳,温润可人,非常适合营造传统园林的典雅意境。彩石多为沉稳的红、黄两色,偶见紫色,亦观感温润,置于典雅的园林环境里,雍容富贵却不过分张扬,往往成为吸引眼球的视觉亮点。英石则多观感干燥无水,触感棘手不亲,太湖石次之。
4.阴阳互补。灵璧石多为一面观赏,一面衬托。正面虬曲多变,背面简洁粗犷,一阴一阳,巧为互补,符合中国万物皆分阴阳的传统哲学观。其背后褐黄色的石根不仅平添了几分野趣和乡土气息,更引发世人寻根求源的思考。
5.造型多变。灵璧园林石以造型丰富多变见长(图02、03、04、05、06、07、08、09)。轮廓多变,不缺动感;沟壑幽深,极富力度;有孔有洞,不失轻盈;造型丰富,可立可卧……完全符合古人“瘦、透、漏、皱”的经典赏石观。
6.尺度宽泛。灵璧奇石大者数丈,置于花园庭院,千峰万壑,气势雄伟;小者尺许,可供几案盆景,肖形状物,妙造天成。就尺度而言,可根据具体环境,“精在体宜”,给置石造景带来较多的选择性。
7.个性丰富。灵璧园林石有的沟壑游走,石花峥嵘,霸气十足,极富阳刚之气,体现了文人的桀骜风骨;有的饱满圆润,空洞相连,婉约柔和,不失阴柔之美,体现了文人的温文尔雅;有的安静平和,不温不火,含蓄内敛,体现了文人的处事修为;有的冲撞突兀,张扬多变,不落俗套,体现了风流才子的桀骜不驯;有的矛盾统一、欲罢还休,蓄势待发,体现了失意文人的不甘寂寞……类型丰富,不一而足。
8.数量庞大。同为有限的宝贵资源,目前,太湖周边的湖石已鲜有出水,山东临朐的北太湖石也数量不多,英石矿脉匮乏,昆石存世量最少且体量较小,多为石玩清供,不堪园林之用。相比之下,灵璧石开采范围较为广阔,数量较为庞大,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广且目前价位较低。
第五节 灵璧园林石史话
“万象皆从石中出”,造型优美的灵璧石很早就被用于园林造景。宋代诗人饶节赞曰:“灵璧之石妙天下,奇姿异质穷变化”;明代王守谦坦言:“石之堪作玩者,吾惟灵璧石称最”。灵璧石位列“四大名石”之首,有“天下第一石”的美誉,深受世人喜爱,单在造园史上就流传不少惊天动地的传说。
北宋政和七年,宋徽宗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东北隅平地,大搞园林建设,堆土叠石成山,绵延十余华里,山分二巅,峰高千仞,可俯览都城,名为“寿山艮岳”。“艮岳”建设所用之石,多从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漕运而来,史称“花石纲”。因灵璧距京最近,灵璧石品质优良且为工期计,朝廷把灵璧石列为强征之首。此后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古汴河中“舟楫相继”,是为运送灵璧园林石的花石纲船队,场面之大,史所罕见。
人造假山,艮岳主峰高达150余米,山脉绵延数里,手笔之大,堪称中国造园之最。至北宋末年,金兵攻打汴京时,艮岳尚未完工,而其中的园林石,多被军民砸碎,用作炮石以抗击金兵。北宋灭亡后,艮岳工地成了园林奇石的供应场,任人掳掠。各地尚未运到的“花石纲”奇石亦被人们争相收藏,精美的奇石散落各地。
本文仅列举遗散各地的灵璧园林石。
在开封的大相国寺、龙亭公园等处,有艮岳灵璧遗石数方,石皆精美。在徐州博物院乾隆行宫故址,立有一方灵璧石,相传为“艮岳遗石”(图02:徐州乾隆行宫里的艮岳遗石)。此石形如浮云层出,凝重飘逸,节奏明快,当称之为“层云峰”;峰分为二,似二老凝望,左高右低,主次分明。该石色泽清润,音质上佳,具有明显的灵璧石特征。
现在灵璧县城西关外,有一块重约万斤、姿态峥嵘的灵璧巨石,相传为“花石纲”遗石,现已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
北京故宫御花园的千秋亭前立有一方灵璧石,整体曾倾斜的“S”型,状若昂首翘尾的瑞兽。两道较深的沟壑将石体划为三段,视觉轻巧,气韵生动,石表褶皱纵横,白色岩脉逶迤其间,远观近赏,尽显灵璧石之美。其下须弥座造型简洁朴实,比例和谐,与石体相得益彰,共构一方佳境。(图03:北京故宫御花园千秋亭前的灵璧石)
北京故宫宁寿宫倦勤斋前亦有一方灵璧石,整体造型若蛟龙出海,腾水而出,回首凝望,龙爪飞舞,动感画面,定格千古。该石沟壑孔洞,堪称奇巧,轮廓清晰,石花张扬,石色青灰,质地均匀,叩之有声,为灵璧古石中的精品。
此外,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期间,因喜爱灵璧石而三次绕道灵璧,亦留下不少赏石佳话。
第六节 当代灵璧园林石的造园实践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灵璧石开采的第三个高峰。现代化的机械和地毯式的挖掘,使大量的灵璧石得以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超过古代任何时期。运输条件的改善使灵璧园林石远走四方,用来装点各地的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徐州、宿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能见到为数不少的灵璧园林石(图05:徐州云龙湖景区绿地的灵璧园林石)。
值得一提的是,私家园林的建设在沉寂
近百年之后,吴江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开风气之先,再续苏州私家造园之弦,着手创建了以灵璧石、古建筑为主要造景元素的静思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天津宝成博物苑、灵璧天一园等也是闻名遐迩。随着盆景艺术的兴盛,各地档次较高的私家盆景园也纷纷用灵璧园林石来点缀园景。
静思园1993年破土动工,2003年一期工程正式向游客开放,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4A景区。叠石成山,点石成峰,是苏州造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传统苏州园林的石峰多以太湖石为主,而静思园却另辟蹊径,以灵璧石峰为主。陈金根先生喜爱奇石,尤爱灵璧石,奇石多而精美是静思园的突出特点,为苏州历代园林所不及。园内收藏各类奇石3000余块,价值连城,堪称“奇石世界”,其中灵璧石就占了
90%以上。
静思园中矗立着一块名曰“庆云峰”的灵璧巨石,高9.1米,宽2.95米,厚2.24米,重达136吨。巨石周身有1600多个孔洞,孔孔相套,洞洞相连,堪称奇绝(图06:静思园镇园之宝——庆云峰)。巨石2001年问世,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鉴定为天下灵璧石之最,是静思园的标志性景点,四海宾客慕名而来,“一时之盛也”!
静思园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目前占地已达150余亩,为江南园林之最,开园以来,名声日大,前往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奇石、古建、水池、花木共同营造的园林美景使人脱离尘俗,流连忘返,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静思园的成功,与灵璧石的精彩有很大的关系(图07、图08)。
灵璧石进京点缀园林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记载,但清末以后鲜有闻。2004年末,灵璧县人民政府向中南海赠送两方大型园林石—“玉树临风”和“洞天福地”,分别放置在第二、第四会议室的庭院里。一方高4米多,高大雄伟,有孔有洞,俊秀挺拔,卓尔不群;一方重4吨多,饱满圆润,洞天福地,形体简洁,富有禅意;二石各有千秋,意境深远,实为灵璧园林石中的精品(图09)。
近十几年来,灵璧园林石大量开采,精品奇石不断问世。以灵璧石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园林工程拓展迅猛,业务遍布各地。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施工条
件,叠石造山理水,已经完成不少成功的工程案例,其中以灵璧千层石为原料叠造的假山,层峦叠嶂,粗犷中透出细腻,统一中体现变化,颇具韵味,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实践(图10)。
《庄子》一书记载:孔子一心想见温伯雪子,但当他如愿以偿地见到后却一言不发。子路困惑地问道:“先生,您不是很早就想见到温伯雪子了吗,怎么见面后又不说话呢?”孔子说:“此人我一看就知他是得道高人,又何需多言!”这就是“目击道存”的典故。灵璧园林石犹如得道高人,矗立不言,却让人应目会心,深刻思索,寻觅觉悟其中的大象、深意与奇妙。
“万千繁华随尘去,艮岳遗石今犹存”!灵璧园林石是一朵亘古不衰的奇葩,熠熠生辉,永远为中国的园林艺术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①《易经·风水·建筑》,褚良才 著,学林出版社,上海,2003年12月第1版
②《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5版
③《园林的印迹》,余开亮,李满意 编著,中国发展出版社,北京,2009年4月第1版
④《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2版
⑤《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年5月第1版
⑥《风水与建筑》,程建军,孔尚朴 著,江西科技出版社,南昌,1992年10月第1版
⑦《第四届中国宿州灵璧石国际文化节论文集》,陈民府,巩杰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