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画”山水,古典赏石说皱皴

发布时间:2018-09-14 17:08:46

 作者:俞莹    

古典赏石之审美,向来有瘦皱透漏之说。至少在元代,这个说法已经开始流行。如元代文人孔克齐在《静斋至正直记》中有“灵璧石”一则,具体提到:“谚云:‘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绉(通皱)、曰透。’瘦者峰之锐且透也,绉者体有纹也,透者窍达内外也。”


上海莘庄公园明代“朋寿石”


  观赏石的纹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隐于石表的平面纹理,以图纹石最为多见;另一类为凸于石表的皱褶肌理,多见于造型石。如果山石之皱纹的形态有特点、入画理,往往表现力会更强。如近年来流行于赏石界的赏石全形拓,就是以皱褶深密、造型奇巧的古典赏石作为主要创作对象,能够细致入微地表现赏石的纹理肌块和虚实变化,比起绘画来更具丰富的表现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赏石之“皱”往往与山水画的皴法有相通之处。“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作法》)。这也是国画(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法。关于皴法,清代画家郑绩曾总结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包括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等皴法,全部源自山石的肌理皴法,有的在一些石种中均有广泛赋存。


英石纹石“皱云”(十八石斋藏)

  如苏州太湖水石的弹涡皴(又称为鱼鳞纹)是一大特征,宋徽宗《祥龙石图》(故宫博物院藏)便是描摹艮岳的一方具有弹涡皴特征的水太湖石。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言之凿凿:“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浸波涛,冲击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苏州顾建华太湖石艺术馆专事收藏太湖水石数以百计,蔚为大观,成为一个特色旅游景点,近日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石艺术传承保护示范单位”。


苏州太湖水石“太湖秋月”(顾建华藏)


     产于洞庭西山周边太湖水域中的太湖水石,质地坚致硬朗,有的附着有浮雕状的硅质岩结构,少见瘦皱漏透之姿,与一般的太湖石(多为旱石)质地、造型大相径庭,石表大多带有水浪、鱼鳞纹的凹凸肌理,极富韵律感。这类特征的太湖石在古典园林中极少见到。如上海莘庄公园有一方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谈论之遗石“朋寿石”,石背刻有弘光年间状元钱福(明代松江府首出的状元)题诗和序十三行草书,正面刻“朋寿”两字。石背有明显的弹涡皴,又称“鱼鳞石”、“龙鳞石”,波纹起伏,极为少见。原来有说是海洋生物遗骸化石,其实,这就是一方水太湖石。


淄博文石全形拓(曹毅作)


  一般来说,造型石的纹理越是有特点,越是有规律,标识度就越高,表现力就越强,无论具象、抽象,都可以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古典赏石之中,淄博文石是具有独特纹理特征的石种。文,古代通纹。淄博(博山)文石命名于上世纪80年代,明清两代就有赏玩,这也是石种命名最早以纹为名的石种。淄博文石因受到酸性红土长期溶蚀,形成沟壑孔洞等形态,特别是表面变化多端的脉络,形成不同的凹凸皴折效果,典型的有荷叶皴、卷云皴、蜂窝皴、斧劈皴、核桃皴、折带皴、披麻皴等,立体纹理十分突出。目前,淄博文石的赏玩习俗已经被列为淄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璧白马纹石“观音纹”(许勇藏)

  灵璧纹石则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古老石种的“老树新枝”,以出产于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白马山附近的最佳,其千变万化,匪夷所思,充满神秘色彩,好比是“无字天书”,肌理特征比较明显突出的,包括龟纹、蝴蝶纹、核桃纹、凤凰纹、猫头纹、汉字纹、图案石、竹叶纹、树叶纹、脉波纹、印花纹、水线纹、观音纹等,精品层出不穷,成为当代赏石的新贵。
  英石是古代“四大名石”中最具瘦皱特征的赏石,纹理皱褶表现较为突出的,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直纹、横纹、大花、小花、雨点、龟纹等多种表现形态,精巧多姿,与各种皴法颇为相似。近些年又发现纹石新品种,纹理皱褶与崖柏、胡杨等坚致枯木极为相似,具体而微,富有生命律动。英石大多瘦而有骨,皱而有范,清代诗人陈洪范曾对英石的结构造型有一个拟人化的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英石龟纹石“听泉”(山外藏)

  关于古代“四大名石”之说,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如今大家都公认不悖,因为其都是符合瘦皱漏透形态和抽象审美特征,而且早在宋代均有开发,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不过,出处却不得其详。最近,笔者在参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却有意外收获。当年负笈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建筑师”童寯,对于古典园林研究颇深,曾经在1937年著有《江南园林志》一书,这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其中首先提出了“江南三大名石”之说(即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及上海玉玲珑)。此次展览,看到《童寯文集》收录有作者1965年撰写的《石与叠山》一文,其中提到:“山水以文人画为极则,最初发现山石之美者亦文人,文人不独酷爱太湖、灵璧、英石、昆石,且于登涉览胜之际,到处搜觅美石,笔之于书。”其中,“文人不独酷爱太湖、灵璧、英石、昆石”,应该是首次将这四大石种相提并论,或许这正是后来“四大名石”的最早出处。

682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7773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